今年以来,北京探索运用视频AI识别、设备感知、物联感知、数据比对、大数据筛查、远程检查、网络巡查等多种方式,全面推行以非现场监管为标志的数字化监管改革,非现场检查量将超60%。智慧赋能监管权力边界,规范了行政检查行为,有力护航营商环境,诠释服务型政府的智慧和担当。
非现场检查方式的可贵之处在于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它既可以让企业集中精力从事经营,也可以增进企业依规依章的自觉性。无事不扰,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技术支持下,搭建起无死角、多层级、更规范、如影随形的统筹协调机制,一方面促进企业灵活高效、心无旁骛谋发展,另一方面倒逼企业重视自我管理,维护行业信誉。
非现场监管如同“智能前哨”,在降低执法成本的同时,显著增加执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减少了不必要干扰,避免了监管乱象。这不仅是监管技术的提速,也是监管理念的进步,迈出了给企业减负的重要一步,体现了政府干预的“最小必要原则”。
建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让监管不断提质增效,既是更好落实国家政策,也符合城市治理体系能力现代化的大趋势。当然,也要避免过度依赖智能设备而消解执法的客观性和严肃性。
Copyright ©2020-2025 保护投资者权益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 承办:保护投资者权益工作委员会 邮箱:cpiri2019@126.com 京ICP备20006170号-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