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政策解读 > 专家解读 >

刘亭:优化营商环境三论

来源:未知|发布时间:2023-03-13|浏览次数:

“或是四面八方、望风来投,或是如鸟兽散、“胜利大逃亡”——是祸是福,一切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营商环境这个看起来再“软”不过的东西,最后竟然成了区域竞争中最硬的竞争力……”

2023年3月8日成稿

有幸参加这次营商环境建设课题的实地调研活动,想到了三点意见,和大家做一个交流,仅供参考。

第一,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新形势下,我们对优化营商环境的意义,要进一步深化再认识,提高自觉性。都在说打造营商环境,但在这里我想从要素配置这一特定角度做个简要分析。一国一地的发展,显然都要仰仗必需的资源和要素。这两者虽然是一回事,但我们更倾向于把那些能够投入到生产流通过程,并且经过交易能够创造出财富的资源叫作要素。要素经高度抽象,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不可移动要素,一种是可移动要素。

不可移动的要素是什么呢?主要就是土地、区位、气候、矿产,等等。老天爷如果给你了,你就有了;如果没给你,你就真的没有。但是呢,从几百年工业化以来,一直到21世纪,现在可以看得越来越清楚了,那些个不可移动的要素,对于一个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地位和影响,是在不断地下降中。那么相对而言升高的是什么呢?升高的都是可移动的要素。

所谓可移动要素有哪些呢?我们可以重温一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的全要素论,里面一共点到了7个要素,除了土地不可移动以外,剩下6个都是可移动的:劳动力包括人才、资本、知识、技术、管理、还有数据,都是可以移动的!一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要靠要素的全面丰裕,但更要靠要素的优化配置。不可移动的要素固然不可或缺,但已不是竞争制胜的决定性因素。汲取可移动的要素为我所用,才是区域激烈竞争中最终胜出的一大法宝。也正因为如此,党的二十大才一再强调“三个第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但是,这些能移动的要素,凭什么就到您这里来而不去别的地方?那就取决于您这里能否营造出一个一流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老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市场经济就是要趋利避害的,这是客观规律、无可违拗的。好的营商环境,意味着资金和成本的洼地,人家都愿意往您这里投;好的营商环境,又意味着人才和事业的高地,人家都愿意在您这里干。七七八八的可移动的要素,都是会用腿走路、用脚投票的。

或是四面八方、望风来投,或是如鸟兽散、“胜利大逃亡”——是祸是福,一切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营商环境这个看起来再“软”不过的东西,最后竟然成了区域竞争中最硬的竞争力。现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都比较充分,只有“君子求诸己”,老老实实地把自身的营商环境建设好、优化到位,才有希望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终成正果。

第二,在打造形成营商环境的政府和市场及企业两个方面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政府和官员。我们现在讲亲清政商关系,其实是涉及一个矛盾的两方面。“一只碗敲不响、两只碗响叮当”。但是,在这两方面当中,哪一个才是主要的方面呢,毫无疑问还是在于政府和官员这方面。这里的政府,是指广义的政府,包括了党政和人大、政协,整个上层建筑。

很久以来,我一直在跟踪、思考如何优化营商环境,其中确有市场主体发育不足、企业行为不够规范等问题。但老话说:“人随王法草随风”,关键还在于“权力不可任性”。这些年来,对我们营商环境影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又是哪些事情,更突出地影响到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预期和信心?我感到是政策多变、合成谬误;是听风就是雨,唯上唯书不唯实;是一刀切、运动式;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有烦琐哲学、帽子牌子满天飞,文山会海和过度考核已经成了一种新的“公害”。我原来所在的部门,也曾搞过不少指标体系和评估考核。我在参加讨论时,总说是要多想想是否确有必要,“非必要”则要尽量加以减少或简化,尤其是不能仅仅囿于体制内和系统内。虽说这样也可以自上而下地推动工作,但更多的只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如果实在要“顶真”起来,难免不会是较多的不实和作假。所以最好是第三方考核,是舆论监督和社会参与。像我们这里,是企业家来考核部门,评判先进,这就好。让服务对象来评价您的服务的量和质,让企业家来给部门颁奖。这是考核的一大创新,也说明了优化营商环境,还是要一些“刀口向内的真改革”

当下营商环境建设的要害,需要关注和解决“非经济因素”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好坏,固然与经济周期、产业结构、运行质量等经济因子有关,但现在来看,非经济因子的地位更突出,影响更大。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官员的思想作风,说起来和经济本身有一段距离,但其实联系非常紧密,而且外溢影响特别大。列宁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好比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一个政治判断。我们会觉得这还是一个问题吗?但事实上,它还确实就是一个“真问题”。什么时候这句话并非“说一不二”了,共识就会“稀释”,合力就会减弱,其后果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

第三,营商环境的打造,确实还要跟工商文明的进步联系在一起。营商环境一大块是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这一块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投资和建设,已然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不少发达国家。但制度和人文的软环境呢,恐怕还有较大的差距。制度后面是制度文明,制度的落实也要靠人文环境。为什么大家爱说“人人都是营商环境”呢?这是因为营商环境是和人文融为一体的有温度的、可感知、可体验的环境,不仅仅是建在地上的基础设施和挂在墙上的规章制度。

我注意到了你们非常关注人文环境。你们把营商环境分解为行政、法治等五个环境,其中有一个是人文环境。这是理论上的抽象,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这几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的。人文这个东西,感觉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实际上它“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巨大而深刻的作用。所以,我总是愿意把人文经济和民营经济、生态经济、数智经济连在一起,说成是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张金名片”。

我们这个国家,长达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曾在这个形态上雄踞世界之首。但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我们是大大地落后了。虽经洋务运动的努力,也曾追赶了一阵,但最大的进步,还是发生在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短短四十多年时间里。本世纪初,我们曾估计2020年可以基本完成工业化,现在看来,说得“冒”了一点。

无论是产业科技还是工商文明,我们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譬如精工制造、品质制造,工业化的“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不到位,那就难免会有点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更不要说像产权、契约、诚信、法治这一整套的东西,我们要想明白、做到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现在是工业化尚未到位,数智化时代已然来临。我们既要争数智化的先,但也不要忘了补工业化的课。万丈高楼平地起,认知和理念的大厦,同样不能建立在沙滩上。

再譬如说看见您发财了,能做到心态平和、不犯“红眼病”,那就很不容易。习总书记和袁书记都说了,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同步富裕,更不是均贫富、杀富济贫,对吧?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共同富裕理解为“有差别的普遍富裕”呢?“普遍”体现在哪里?体现在人民群众可以享受到普遍的“基本公共服”、普遍的“兜底社会保障”。这两条做到了,剩下的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公平规则下面,大家都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发光发热、发财致富。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是要根据您做出的市场认可之贡献来决定分配的,而不是靠空口白话、凭身份学历。我们现在最大的国情是发展中国家,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公平竞争下的适当拉开差距,要有足够的容忍度,还是要给予鼓励和支持的。只有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比较稳定地进入到高收入经济体以后,我们才能够谈得到显著地来缩小三大差距。否则的话,我们将很难避免滑入“中等收入陷阱”,更不要说顺利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了。

我就讲这三点,下车伊始,哇啦哇啦,说得不对不合适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Copyright ©2020-2025 保护投资者权益工作委员会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 承办:保护投资者权益工作委员会 邮箱:cpiri2019@126.com
京ICP备20006170号-1